近日,2026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立项名单正式揭晓,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申报的三项重点项目全部获批。这不仅是我院建院以来首次在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更创下电白区中医药科研领域单次获批省级项目数量的最多的纪录,标志着我院在中医药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方面迈入“从跟跑到领跑”的新阶段。
从“零”到“三”:电白科研迎来里程碑式跨越
在此之前,电白区中医药科研长期处于“零星探索、缺乏省级平台认可”的困境——区域内医疗机构虽有临床实践积累,但因科研体系不完善、人才梯队薄弱,鲜少能跻身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队列。而此次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一举拿下三项立项,不仅填补了自身科研空白,更以“区域首个实现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批量获批”的姿态,为电白中医药科研“破局”。
三大项目聚焦前沿:中医特色+现代技术破解临床难题
此次获批的三项项目,均由该院核心管理团队与学科带头人领衔,既扎根中医药特色,又紧扣现代医学前沿,每一项都瞄准临床亟待解决的“硬骨头”。
党委副书记、院长肖进博士牵头的《槲皮素功能化微弧氧化钛植入体免疫调控与骨-血管协同再生机制研究》,聚焦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愈合慢、植入体排异等问题,创新性地将中药活性成分槲皮素与微弧氧化钛生物材料结合,探索“免疫调控+骨-血管协同再生”的双路径解决方案——未来若成果落地,或将大幅缩短骨缺损患者的康复周期,减少术后并发症。
副院长陈健健主导的《负载中药活性物原人参二醇靶向纳米药物构建及其光热协同治疗肝癌的分子机制》,则跨界融合纳米技术与中医药:通过构建靶向纳米载体,让中药活性物原人参二醇精准“抵达”肝癌细胞,再结合光热治疗实现“1+1>2”的疗效,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副作用更小、精准性更高的治疗新选择。
而副院长毛承亮负责的《莪术醇通过调控POU2F1介导的代谢重编程抑制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则从中医常用药材莪术中提取有效成分莪术醇,深入挖掘其调控肿瘤代谢重编程的分子机制,为脑胶质瘤这一“难治性肿瘤”的中医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个项目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临床问题中来,最终要回到临床应用中去。”肖进院长介绍,项目评审阶段,专家们对“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科研方法深度融合”的设计高度认可,认为其“既有学术创新性,又具备明确的临床转化价值”。
省医帮扶“全链条”发力:从“输血”到“造血”培育科研生态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近三年的精准帮扶。自对口帮扶机制建立以来,省医并未停留在“派专家坐诊”的浅层合作,而是瞄准“科研能力薄弱”这一核心痛点,构建了“顶层设计-人才培育-资源对接”的全链条帮扶体系。
“最初我们申报项目,常因实验设计不规范、逻辑链条不完整被退回。”科教科负责人回忆,2024年省医首批科研管理专家驻点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医院梳理科研发展规划:从“临床医生如何发现科研问题”开始,针对青年科研人员开展“一对一”标书辅导,小到文献检索技巧,大到研究方案论证,逐字逐句打磨。
帮扶的成效不止于立项——在省医的指导下,我院建立了“临床问题-科研选题-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科研管理制度从“松散型”转向“规范化”;近一年来,院内青年医生主动申报科研课题的数量较往年大幅增长,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常态。“以前大家觉得‘搞科研是专家的事’,现在连科室护士长都在琢磨‘怎么从护理实践中找科研点’。”毛承亮副院长说。
示范引领:为电白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于电白区而言,此次三项省级立项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家医院的范畴。我院已计划以此次立项为契机,通过“医联体”平台向电白区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分享科研经验,开展“科研能力培训班”,带动区域整体科研水平提升。
“我们不仅要自己把科研做起来,更要带动整个电白中医药科研‘活起来’。”肖进院长表示,下一步该院将组建骨外科、肿瘤科科研攻关小组,推动获批项目尽快进入临床验证阶段,让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本地患者。
从“零的突破”到“区域标杆”,我院的科研跨越,既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精准帮扶的生动实践,更是电白区医疗事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随着科研成果逐步落地,电白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研驱动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而这,正是区域医疗帮扶最珍贵的成果。
服务号
订阅号
视频号